當然,不是所有的淋巴結腫大就是癌症。
感染、過敏、甚至牙齦炎也可能導致淋巴結反應性增生。
但關鍵在於:如果腫塊持續存在,超過兩周不消,必須重視。
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瑣事牽著走。
但身體的警報機制從不會無的放矢。
它用「瘙癢」「盜汗」「疲乏」作為提示,不是讓你忍,而是提醒你查。
有一次,在一個省級腫瘤學年會上,一位老教授總結道:「淋巴瘤是『沉默的進攻者』,越早發現,越容易處理;一旦拖到它『發聲』,代價就重了。
」
這話聽起來嚴肅,但卻是事實。
很多病不是治不了,而是發現得太晚。
淋巴癌正是其中之一。
不要用『沒空』、『等下次體檢』搪塞身體的求救信號。
如果你或家人出現以上症狀,哪怕只有一個,也值得去做一次全面檢查。
每一個「不像病的症狀」,都有可能是疾病的開端。
如果我們不懂得傾聽身體的「悄悄話」,那它只能用更猛烈的方式讓我們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