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完美」皇帝:千年來無人罵,史上第一個獲得"仁宗"廟號皇帝
1063年春天,皇帝死了。敵國君臣痛哭,百姓自發停市,連山溝里的婦女都戴上孝帽。
遼國皇帝握著使者的手號啕:"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一個13歲登基的孩子,用42年做對了什麼?
權力交接中的隱忍——十年垂簾下的成長
1022年二月,汴梁城飄著雪,55歲的宋真宗在福寧殿咽下最後一口氣,13歲的趙禎穿上龍袍,成了大宋第四任皇帝。
金鑾殿上坐著的是少年,真正掌權的是他的"母后"劉娥。
趙禎管劉娥叫母后,叫了十幾年。
實際上,劉娥根本不是他的生母。他的親生母親李氏,只是劉娥身邊的一個侍女。
當年宋真宗寵愛劉氏,可劉氏沒有孩子。李氏懷孕後,真宗對外宣稱這是劉氏所生。孩子一出世就被抱走,李氏連抱一抱的機會都沒有。
這個秘密,趙禎一直不知道。
劉娥坐在帘子後面,聽政11年。朝臣們跪在殿上奏事,對著的是一道竹簾。
簾後傳來女人的聲音,冷靜、果決、不容置疑。趙禎就坐在旁邊,看著這一切。
很多大臣受不了,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劉娥不理。
趙禎從13歲等到24歲,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每天上朝,規規矩矩。該問安就問安,該行禮就行禮。
1033年,劉娥病重。臨終前,她穿著帝王的袞服去太廟祭祀。
文武百官激烈反對,她還是去了。作為妥協,她把袞服上的十二章圖案減掉兩章,也沒有佩劍。
劉娥死後,有大臣希望趙禎清算劉氏集團。趙禎沒動。他追尊了生母李氏為皇太后,安撫了生母的家族,就此作罷。
親政那天,趙禎24歲。11年的隱忍,換來權力的平穩交接。
後來史書評價劉娥:"保護聖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於趙氏實有大功。"
這話說得客觀。劉娥確實有能力,也確實沒有禍害江山。
趙禎心裡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克制,這份克制,後來成了他一生的底色。
仁政細節——從克制到成全的帝王修養
趙禎的仁,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從一件件小事裡長出來的。
有一天夜裡,趙禎餓了,想吃烤羊肉。嘴裡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可他愣是沒讓人去準備。
第二天早朝,身邊的大臣問起這事,趙禎說:"宮裡但凡有個需求,外面就會當成慣例。我要是開這個口,以後每晚都得殺羊,太浪費。"
還有一次,趙禎在御花園散步。走著走著口渴了,回頭看了好幾次,想找人要水喝。
可他發現隨從們都沒帶水壺。他沒吭聲,一路渴著回了寢宮。
嬪妃不解:"您為何不當場要水?"
趙禎說:"我要是問了,他們肯定要受罰。忍一忍就到宮裡了。"
一個皇帝渴了不敢喊,這事說出去有點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