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事還有。趙禎吃飯時咬到沙子,硌得牙疼。
他把沙子吐出來,什麼都沒說。
要知道,負責傳膳的宮女一旦出錯,輕則挨打,重則喪命。趙禎選擇不追究。
有官員進獻蛤蜊,說是從遠道運來的。
趙禎問多少錢,對方答:28枚,每枚一千錢。
趙禎聽完就推開了:"我經常告訴你們要節儉,吃幾個蛤蜊就花28000錢,這飯我吃不下。"
這些小事傳出去,朝野震動。
大臣們發現,這個皇帝是真的約束自己。
包拯當御史的時候,經常當面頂撞趙禎。
有一次為了反對任命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當官,包拯說話越來越激動,唾沫星子都噴到趙禎臉上。
趙禎用袖子擦了擦臉,還是聽他說完。
事後回到後宮,張貴妃問:"我伯父的事怎麼樣了?"
趙禎苦笑:"你只知道要你伯父做官,可你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這話里有無奈,也有妥協。
趙禎明白一個道理:皇帝可以有權力,可一旦濫用權力,受傷的不只是眼前這個人,而是整個制度。
他選擇了成全。
成全臣子的直言,成全制度的運轉,成全一個相對寬鬆的政治生態。
這份成全,讓北宋的士大夫們活得有尊嚴。
慶曆新政——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拉鋸戰
1043年,趙禎33歲,這一年,他決定改革。
當時北宋表面繁榮,暗地裡問題成堆。官員太多,軍隊太多,開支太大。
對外打仗屢戰屢敗,對內財政捉襟見肘。趙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他把范仲淹調回京城,任命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范仲淹等這一天等了28年。
很快,他和富弼一起拿出了改革方案:十條措施,核心就一個——整頓吏治。
官員升遷看政績,不看資歷。
世襲特權要限制,科舉制度要改革。
地方官要嚴格審核,公田分配要公平。
方案一出,趙禎立刻批准,詔令頒行全國。
改革的第一把火,燒到了人事上。
范仲淹坐在政事堂,翻著各地上報的花名冊。
看到不稱職的官員,他毫不留情,一筆勾掉。富弼看不下去了,勸他:"你這一筆下去,可是一家老小的哭聲啊。"
范仲淹抬起頭,眼神堅定:"讓一家哭,總比讓一路百姓哭好。"
這話說得硬氣,做起來更硬氣。
幾個月下來,被罷免的官員數以百計。朝堂上怨聲載道,說范仲淹搞"一言堂",排斥異己。
反對派的代表叫夏竦。這人本來要升任樞密使,結果被趙禎換掉了。
他心裡憋著一股火,到處找機會報復。
機會來了。改革派里有個叫石介的儒生,寫了篇《慶曆聖德頌》,大力稱讚范仲淹,順便把夏竦罵成"奸臣"。夏竦記仇。
他讓家裡的女僕學習石介的筆跡,練了幾個月,練到能以假亂真。
接著,夏竦讓女僕偽造了一封石介寫給富弼的密信。信里暗示要廢掉趙禎,另立新君。
消息一出,朝堂炸鍋。
趙禎半信半疑。范仲淹和富弼知道辯解也沒用,主動請求離開京城。
改革進行了一年零四個月,就這樣停了。
趙禎沒有堅持。他擔心朝臣結黨,擔心局勢失控,擔心自己的權威受損。說到底,他對改革的決心不夠。
慶曆五年,范仲淹被貶到邠州。改革派的十條措施,大部分被廢除,只留下一條:均衡官員職田。
改革失敗了,可種子埋下了。
20年後,王安石變法,走的還是這條路。
駕崩時刻——敵國與百姓的集體哀悼
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趙禎在福寧殿去世,享年54歲。
消息傳出,整個汴梁城停擺了。
街上的店鋪關門,商販停止叫賣。大街小巷到處是哭聲,連乞丐和小孩都在燒紙錢。
人們自發聚集在皇宮門前,哭了好幾天。
洛陽的百姓聽到消息,也停市哀悼。
燒紙錢的煙霧飄滿整個城市上空,連太陽都看不清。
有個官員去四川出差,路過劍閣山區,看見山溝里的婦女都戴著紙糊的孝帽。
趙禎的死訊傳到遼國,遼國的百姓也哭了。
遼道宗耶律洪基聽到消息,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耶律洪基說,要為趙禎建一個衣冠冢,時時祭拜。
此後,遼國歷代皇帝都把趙禎的畫像供奉起來,像對待自己的祖宗一樣。
一個皇帝的死,能讓敵國君臣百姓都流淚,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趙禎在位42年,是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仁宗"廟號的皇帝。
《宋史》評價他:"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這是蓋棺定論。
趙禎做了什麼?他沒有開疆拓土,沒有徹底解決三冗問題,改革也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