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排座次?皇帝的妃子們按位殉葬
「妃子要殉葬」,這五個字在朱元璋的皇宮裡不叫「命令」,叫「祖制」。但哪位妃子先死、哪位妃子後死,不是隨意抽籤決定,還得看「牌位」。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駕崩,史載其后妃中有二十餘人被殉葬。制度設定中,只有「無所出」的妃子被選中,意思是沒生孩子的宮妃。在明太祖眼裡,這些女人是「可移動殉品」。其中一位「李昭儀」身份不低,但因無子,最終「位列第二殉」。
執行順序嚴格依照「封號」排列:貴妃居前、昭儀次之、婕妤再次。禮部有文書記載,行刑時用簾帳遮擋,外人不得近前,僅允許執行太監與兩名禮侍在場。每位妃子死後,由同一隊人將遺體裝入「素漆棺」,編號貼於左側,統一送至皇陵偏殿「附葬區」。
明制殉葬還有一個特別設計,即「詔前許願」。被選中的妃子被要求籤下「感皇恩厚德,願隨帝駕」的請命書,格式固定,口吻一致。據史料記載,大多數文書是由內監代筆,妃子本人並不知情。這場「自願殉死」儀式,其實是寫好劇本讓人簽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