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前72小時:揭秘古代妃子赴死前的詭異準備流程

2025-09-30     花峰婉     反饋
3/3
換一個時代,看清太祖努爾哈赤。1626年去世,五位妃子殉葬。與明代不同,清初殉葬較為粗暴。記錄稱,這些妃子因無子無位,被直接召入「凈室」封閉。三日內不許出聲、不許對話,連侍奉她們的宮女都被撤下。

其中三人因「閉絕飲食」死於第三天,剩餘兩人由親衛「敬酒」,酒中加「曼陀羅散」,昏迷後窒息處理。地點是瀋陽皇陵東南偏殿,事後隨努爾哈赤棺木一同下葬。

這一切都有檔案,流程嚴謹。妃子的死,不取決於她想不想活,而看她排在哪一列、封什麼號、有沒有子嗣。

宮門一閉,妃子只能死在「制度」里

為什麼要殉葬?一句「孝道」,就成了血的理由。

根據歷史學家研究,活人殉葬始於商代,「制」於周禮,「興」於秦漢,「盛」於遼宋,明清最為規範。最早的理由是「陪侍皇靈」,後來變成「制度需要」。制度最成功的地方是——它讓妃子以為這件事「理所應當」。

死者按流程列隊,活人依腳本說辭。從皇帝駕崩那一刻起,制度就接過了對「後宮女人」的生殺大權。

宮中各司其職:內務府分發祭衣、禮部負責「詔令格式」、司禮監安排「時間表」、殉妃房登記「生死冊」。每一環都有執行人,每一條死路都能查檔案。妃子們不再是個體,而是宮廷制度中的「角色單位」,身份消失,歸類標籤替代。

順治帝是這條制度鏈條的終結者之一。順治二年(1645),朝廷頒布明令:「自今以後,帝後駕崩,不得妃嬪陪葬。」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政令形式廢止后妃殉葬。

詔令用詞平淡,但意義深重:它承認女人的生命不該歸屬於他人死亡。資料顯示,清中後期雖仍有個別宮女「附死」,但基本以「終老宮中」形式處理。

但這種滅絕人性的制度並未徹底消失。直到清末,仍有「太監私押妃子自盡」的傳言,未獲佐證。制度留下的不是執行,而是思維:女人不屬於她自己,而屬於皇權的影子。

宮門閉合,叫「掩宮門」;名單落定,叫「奉詔」;死後火化,叫「合墓儀」。每個詞都遮住了血,每個動作都程序化到了極致。

制度最深的詭譎,是它把「屠殺」稱作「送駕」,把「迫害」包裝成「追隨」。妃子生來為皇帝活,死去為皇帝殉。

這一制度,終結於政令,但它活在數千年制度性的死亡語言中。而這些語言,才是宮門背後最寒冷的風。
呂純弘 • 4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