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前72小時:揭秘古代妃子赴死前的詭異準備流程
皇帝死了,妃子也得跟著走,問題是走哪兒?72小時內,凈身、換裝、絕食、押赴,每一環卡得死死的,像流水線上的犧牲品。
三天倒計時,誰給妃子寫了死亡時間表?
皇帝駕崩,宮門緊閉。鐘聲敲響前,宮妃的命數已被寫好。
整個流程從一紙詔令開始。宮中太監接旨後,依次通報內務府、禮部和司禮監,由專員對「應殉」妃嬪身份做確認。名單最先遞交的是內務府庫房——要準備她們的「死亡用品」。
這72小時內的程序大致固定:凈身、換裝、絕食、押赴、執行。第一步是凈身。不是洗澡,是「剃髮洗骨」式的儀式。她們被迫在御前浴所內七次清洗身體,頭髮挽起、卸妝凈面。
隨後換裝,不能穿生前華服,而要換成「祭衣」或「殉衣」。禮部檔案顯示,這類衣物顏色灰中泛紫,無金銀裝飾,無流蘇,無腰帶。目的只有一個:使她們「看上去不像活人」。發簪全部上交,僅留下一枚刻著「奉詔殉葬」的木牌,懸於頸前。
第三環節是絕食。強制與外界隔離,日食一碗清粥兩次。粥內加少量麻酥與冷茶,「溫身清氣」,實則是削弱體力,防止臨刑掙扎。
到了最後12小時,每名妃子由兩個太監、一名禮監押赴「行宮」候死。地點一般是地宮入口旁的殉所,磚房無窗,有水不通,門口懸燈一盞。大門貼有黃榜,上書「奉皇詔從死」。
最後便是執行。行刑多為絞殺,使用帛繩,寬兩指,繩端用艾草浸過,防止留下明顯勒痕。操作者為宮中「司刑太監」,常年禁聲,不與他人對話,被稱為「啞人」。
整個72小時流程中,沒有人叫一聲「救命」,也沒有「親屬」探望。她們如同列車上的乘客,只是方向寫著「死」,而車票由他人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