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賑災時,為何都是施粥,而不直接發糧食?

2025-11-26     花峰婉     反饋
2/3
這種「掃碼就餐」的管理,在當時已經相當先進了。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調運成本。

南宋時湖南辰溪縣知縣董煟認為賑糧的弊端在於「重費」和「竊拌」。

古代沒有發達的鐵路、空運,多靠陸運和漕運。

走漕運,如果不是江河沿岸或產糧區,糧食搬運困難,運費成本極高,光是運費就幾乎等於糧食本身的價值。

走陸運,大災之年,糧食在路上很容易遭盜竊和偷梁換柱。

而熬成粥後,既解決了災民的燃眉之急,也不會成為投機者眼中的「香餑餑」,一舉多得。

這些現實困境使施粥成為古代災害救 援中最切實可行的選擇。

回到我們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古代賑災多選擇施粥而非直接發糧?

現在答案已經清晰:施粥不僅符合災民身體狀況的需求,還能做到資源的公平分配,更能避免發放實物糧食帶來的諸多弊端。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8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