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賑災時,為何都是施粥,而不直接發糧食?

2025-11-26     花峰婉     反饋
1/3
古代賑災時,為何都是施粥,而不直接發糧食?

你一定在電視上看到過官府給災民施粥的畫面:飢餓的災民排著長隊,枯瘦的手指緊扣豁口陶碗,眼巴巴的等待官吏舀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粥。

但你可曾思考過,在物資匱乏的古代,為何官府多選擇耗時費力地熬粥賑災?

直接發放糧食,不是更快、更方便嗎?

大家好,這裡是短小輕巧的賽博食錄,今天我們穿越到古代喝賑災粥~

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先明白賑災的目的——賑災首先為的是讓災民「活下去」,而不是「吃飽飯」。

這裡的災民,是背井離鄉、賣兒鬻女、極度飢餓的絕望之人。

他們往往已經幾天甚至幾周沒有進食,餓得佝僂的軀體已像漏氣的皮囊,經不起折騰。

當飢餓過度,人體消化系統變得虛弱,胃壁萎縮,腸道瀕臨崩潰。

如果突然攝入大量的乾糧等硬質食物,會有劃破脆弱的消化道黏膜的風險。

不僅不利於消化,還可能因為狼吞虎咽而引發噎死、撐死的悲劇,讓本該是救命之恩的食物,成了奪命之禍。

而流質的米粥,是對虛弱生命最溫柔的撫慰。

穀米熬成的粥九成是水,剩下的主要是澱粉。

這些澱粉經過高溫烹煮,分子結構變得鬆散,不需要胃部費力攪碎食物,只需分泌少量胃酸就能消化吸收,減輕腸道負擔。

人體很快就能把它轉化成葡萄糖,快速拉高血糖,給身體補充能量,緩解飢餓感。

對於虛弱的災民來說,一碗易消化的米粥足以「救死於須臾」。

誠如古人所言:「一碗粥入腹,餓死鬼回魂。」

這看似簡單的流食智慧,在千百年的災害救援中挽救了無數生命。

然而一碗粥的價值不僅在於救命,更在於如何讓有限的糧食惠及更多人。

大災之年,就連官府手中的糧食也十分有限。

如果直接發放糧食,很難確保每個人都能領到足夠維持生命的份額。

而把糧食做成粥,則是更為高效的利用方式。

《四庫全書》上有一段話說得好:「饑民甚多,錢糧絕少,唯作粥一法,不須防奸,不須審戶,至簡至要,可以救人。」

通過少許的米加上大量的水,就能烹煮出足夠的粥,救助更多的百姓。

畢竟,一碗大米做成米飯只夠幾個人吃,做成粥則能救活十幾甚至幾十人。

在生死存亡之際,活下來才是第一要務。

粥的稀釋性質使它成為災年中最高效的救濟手段。

這種高效不僅體現在理論上,更在於它成功規避了直接發放糧食時所面臨的種種現實困境。

直接發糧食也是一種賑災手段,能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較為靈活。

但比起救急的施粥,它還是有些難以克服的弊端。

首先,正如前面所說,災民的腸胃很難消化未經加工的糧食。

而要把糧食加工成可食用的狀態,災民至少得有煮飯的炊具、生火的柴薪和做飯的水源。

但在災害嚴重之年,百姓房傾屋頹,生活物品喪失,大多流離失所,基本不具備用糧食做飯的條件,甚至會出現抱著生米餓死在殘垣斷壁間的現象。

其次,在饑荒時期,糧食是高價值物品。

難免有些人會混在災民里惡意冒領,甚至去搶奪虛弱災民領到的糧食,牟取暴利。

而當災民隊伍里混入囤積居奇的糧商,當老弱婦孺的米袋淪為暴徒的獵物,沸騰的粥鍋便成了最公平的天平。

在這裡,綢緞與麻衣同享一勺,秀才與乞丐共飲生死。

所以官府選擇施粥,也是出於把糧食精準送到災民手中的考量。

明代的粥廠會給每個饑民胳膊上繫上紙片憑證,上面畫著饑民相貌,寫清能領粥的指定粥廠,防止多領和冒領。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8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