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蒙古大軍常年征戰,生理需求怎麼解決?方法讓人難以啟齒
13世紀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這是事實。
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騎兵在草原之外作戰數年,他們的家庭去了哪裡?妻子、孩子、牲畜,全都跟在軍隊後面。這不是一支輕騎兵部隊的遠征,而是一場舉族遷徙式的征服戰爭。
今天我們來說說,蒙古軍隊那些教科書不會詳細講的真實運作方式。
千戶制:戰士帶著全家去打仗
很多人以為蒙古騎兵是輕裝上陣,靠搶劫補給。
成吉思汗建立的千戶制,本質上是把整個部落編成軍事單位。一個千戶不只有一千個戰士,背後是幾千口人的完整社區。
史書記載很清楚:"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
這句話的意思講的是戰士平時就是牧民,出征時帶著自己的全部家當。每個士兵要自備馬匹、武器、乾糧,這些東西從哪來?從家裡帶。家裡是什麼?妻子在做皮甲,孩子在放羊,老人在熬肉乾。
千戶長管的不是兵營,是一個移動的生產基地。
馬可波羅在遊記里寫過一個細節:蒙古士兵出征,每人配三到四匹馬。但他沒寫的是,這些馬後面還跟著大量的羊群、牛群。牲畜不只是食物,也是運輸工具,羊糞牛糞晾乾了就是燃料。
你以為蒙古軍隊在打仗?其實他們是換了個地方過日子。
西征花剌子模之前,成吉思汗派人摸清楚了整個中亞的草場分布,哪裡有水源,哪裡能放牧,標註得一清二楚。打下一座城,第一件事不是慶功,而是派小股部隊去周邊找適合紮營的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