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們忘了,吐蕃的天高地冷、山險路狹,更忘了論欽陵不是尋常的對手。
當薛仁貴率軍抵達大非川,準備親率軍倍道去烏海突襲吐蕃時,論欽陵早把部隊布在大非川的西南、以逸待勞。
薛仁貴率軍進到河口便遇上吐蕃軍,結果大敗。再加上郭待封搶功在先,帶著輜重硬闖山谷。
被吐蕃二十萬騎兵兩翼包抄,一舉奪下唐軍的糧草輜重。
前鋒被截,後軍被圍,唐軍瞬間亂成一鍋粥。
薛仁貴趕回救援,已來不及。四十萬蕃兵壓境,大非川血成河。薛仁貴敗走,郭待封潰逃,十萬唐軍被殲滅。
這一仗打得乾淨利落,欽陵以雷霆之勢橫掃西陲,青海西部盡入吐蕃之手。
此戰之後,唐朝再也沒能在青海立足,連帶的附屬國吐谷渾也徹底覆滅。
從那以後,論欽陵這個名字成了唐軍心頭的陰影。
大非川之後,唐朝不甘心。
八年後,公元678年,高宗又派李敬玄、劉審禮、王孝傑率十八萬大軍征吐蕃,揚言「雪前恥」。
欽陵這次依舊不慌,做好完全準備。戰事一開,唐軍前鋒被全殲,劉審禮被俘,王孝傑也落入敵手。
李敬玄嚇得倉皇撤退,連夜逃到鄯州,還上書說自己重病不能戰。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青海之戰」。
唐軍的將領幾乎全軍覆沒,朝廷只好派人前去求和,得到互不相犯的承諾。
論欽陵不但贏得疆土,更贏得了軍心——從此,吐蕃諸部皆以他為主。
時光來到武則天執政的長壽元年(692年),這位女皇帝雖然強勢,卻同樣拿欽陵沒辦法。
她派王孝傑再次出征,攻打吐蕃,此戰收復安西四鎮。
此後數年,王孝傑多次與論欽陵交戰。
696年,論欽陵與弟弟贊婆率軍迎戰,在素羅汗山大破王孝傑。
同年9月雙方雖有意講和,但因領土爭議而不了了之。
三朝之患——武則天的離間計與帝王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