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蘇軾在黃州頓悟,在這個世上,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兩樣

2025-11-10     花峰婉     反饋
2/3
黃州在湖北黃岡一帶,那時候是偏僻小地方,蘇軾一家十口人,全靠那點補貼過日子。剛到時,他寄住在定惠院寺廟裡,不好意思出門見人。朝廷不發工資,他得自力更生。好友馬正卿看他可憐,送了東坡五十畝荒地,蘇軾就和兒子蘇邁一起種地,自號東坡居士。從此他過上農夫生活,種麥子、捕魚、采筍。當地豬肉便宜沒人吃,他研究出用黃酒慢燉的做法,就成了東坡肉。長江魚鮮,山上竹筍嫩,他把這些野味做成菜,日子雖苦,但也自給自足。黃州三年,他寫了上百首詩詞,風格從以前的憤慨轉成豁達。

1082年,蘇軾45歲,那年秋天他寫下《赤壁賦》,也就是前赤壁賦。這篇賦記錄了他和朋友游赤壁的經歷,但更深層是人生感悟。賦里說,天地間萬物各有主,屬於自己的才能取,不屬於的哪怕一毫也不能要。只有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是人人可得的,耳朵聽到就是聲音,眼睛看到就是顏色,取用沒限制,用不完。這兩樣東西,誰也搶不走,誰也壟斷不了。蘇軾通過這個,表達了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也看透了官場浮沉。

為啥說這是頓悟呢?因為之前蘇軾在監獄裡差點死掉,出獄後貶黃州,物質上啥都沒了,官位沒了,俸祿沒了,名聲也受損。他以前追求的那些榮華富貴,轉眼成空。黃州生活讓他直面現實:土地是朝廷的,魚筍是自然的,但隨時可能被禁。好友送的地,也只是耕種權,不是永久產權。那些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貪求只會添煩惱。他從賦里悟出,真正牢靠的,是那些免費的、自然的饋贈,清風明月代表了精神層面的自由和感知能力。

這道理擱現在也適用。想想看,很多人一輩子追房子車子票子,結果呢?工作丟了,經濟崩了,全白搭。蘇軾的悟道告訴我們,別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那些物質東西容易丟,真正屬於自己的,是內心的平靜和對世界的敏感。清風吹來,你能感覺到涼爽;明月升起,你能看到光輝。這不是啥玄學,是實打實的感知力。蘇軾在黃州沒錢請客,但能邀朋友月下喝酒,共享這倆寶貝,精神上富足多了。

再深挖點,蘇軾的頓悟還涉及「斷舍離」的概念。賦里強調「物各有主」,意思是認清界限,別亂伸手。現代人總愛攀比,刷朋友圈看到別人豪車別墅,就眼紅。蘇軾說,不屬於你的,彆強求。黃州豬肉賤如泥,富人不吃,窮人不解煮,他就把豬肉改造成美食,解了饞。這就是智慧:面對手頭的東西,好好利用,別盯著天上掉的餡餅。人生90%的煩惱,就來自不識「物與我皆無盡」,總想占有更多,結果越陷越深。

蘇軾這頓悟不是空談,他用行動證明。黃州後,他繼續種地寫詩,沒再糾結回京的事。1084年遷汝州,還是副使,生活沒大變。1085年宋神宗死,哲宗上台,太后垂簾,召他回京,當龍圖閣學士。他回汴京後,沒急著報復新黨,而是主張漸改新法,不全廢。1090年升中書舍人,1091年翰林學士,乾了幾年政務。但好日子沒多久,1093年太后死,哲宗親政,新黨章惇他們又上台,指他舊黨,1094年貶英州,後改惠州安置。
呂純弘 • 128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