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新規的底層邏輯,在於強化桌球的職業化與商業化。賽事方通過提高賽事密度、將總獎金提升至130萬美元,吸引選手高頻參賽,林詩棟/蒯曼便憑藉全勤策略積4136分登頂混雙積分榜,成為新規下的「受益者」。反觀「莎頭組合」,奧運後選擇調整參賽節奏,未能及時適應「全年高頻參賽」的要求,單站冠軍的2000分難以彌補場次短板,最終在積分競爭中落於下風。
目前,「莎頭組合」僅剩外卡這一條參賽路徑,但機會同樣渺茫。混雙外卡發放需平衡商業價值與東道主利益,主辦方更傾向於將名額給予中國香港本土組合黃鎮廷/杜凱琹,「莎頭組合」能否獲得外卡仍存懸念。事實上,兩人已在北京大滿貫期間表態「為總決賽資格全力衝刺」,意識到參賽策略需貼合新規,但單站發力已無法扭轉前期積分積累不足的局面。
此次「莎頭組合」失約,本質是奧運冠軍的傳統榮譽與新規積分體系的衝突。新規下,頂尖選手不能再依賴過往成績,必須通過全年穩定參賽維持積分競爭力,這不僅對選手的體能儲備提出更高要求,也考驗著團隊的參賽規劃能力。未來,如何在調整狀態與適應新規間找到平衡,將是「莎頭組合」乃至更多頂尖選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