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原來是為了飛得更遠。
當初劉國梁卸任乒協主席時,不少人指責他「逃避責任」,甚至嘲諷這是「干不下去就找個人接盤」的伎倆。尤其是2025年世界盃男乒一個冠軍都沒撈著,他的辭職在許多人看來更像是一種「臨陣脫逃」。
然而五個月過去,當王勵勤的改革遭遇重重阻力,國乒成績起伏不定之時,我們再回看劉國梁的轉身,才發現這一步棋下得有多深遠。王勵勤接任後,確實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他推行制度化改革,減少對球員的臨場干預,給年輕隊員更多機會,試圖改變劉國梁時期那種事必躬親的管理模式。
他推行封閉訓練與手機管理,開展針對性的削球陪練和器材新規適應訓練,力求通過體系化建設重塑國乒。但效果如何呢?WTT突尼西亞賽上,16名年輕選手僅1人進入16強;瑞典大滿貫男隊表現不佳;5月多哈世乒賽男雙更是首次無緣獎牌。王勵勤將問題歸因於新老交替與備戰不足,但明眼人都看出,缺乏即時賽場調整機制是關鍵短板。而這,正是劉國梁時代「在場指揮」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