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最後以一"愁"字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的境界。
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極高,如嚴羽就曾在《滄浪詩話》中毫不吝惜地讚美道:「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而詩仙李白在登黃鶴樓,詩興大發正準備揮毫潑墨時,驀然見到了崔顥的這首不古不律,亦古亦律的《黃鶴樓》,敬佩非常,不由得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隨即甘拜下風,擱筆悻悻而去。
其實李白心裡還是有些耿耿於懷,想與崔顥一較高下,所以在後來接連模仿《黃鶴樓》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鸚鵡洲》兩首詩,只是世人先入為主,始終覺得李白兩首無法超越《黃鶴樓》。
正是如此,這個好酒又好色的崔顥憑藉這一首整古爍今的《黃鶴樓》,得以在名家輩出的唐代詩壇脫穎而出,從而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