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荊州北上可以攻打中原,東進能威脅江東,西去能支援益州。
按諸葛亮的設想,劉備拿下荊益兩州後,就能形成鉗形攻勢,兩路大軍同時北伐,曹操再厲害也招架不住。
赤壁大火燒出的新格局
赤壁之戰徹底改變了三國的政治版圖。
曹操本來想一口氣吞掉江南,結果被孫劉聯軍燒得灰頭土臉,只能灰溜溜地跑回北方。
這一仗打完,荊州的歸屬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戰前荊州基本上被曹操控制,劉表死後他兒子劉琮直接投降,整個荊州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
赤壁一戰後,情況完全不同了。
曹操退走,荊州成了三家爭搶的香餑餑。
孫權覺得荊州是江東的門戶,必須牢牢控制在手裡,劉備則認為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荊州是自己立足的根本,絕對不能讓給別人。
劉備從孫權那裡借來了荊州的幾個郡,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可這借來的地盤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孫權天天催著還,劉備死活不還,兩家的矛盾越來越深。
更要命的是,赤壁之戰後的荊州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富庶的荊州了。
連年戰亂,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實在算不上什麼好地方。
龐統的冷靜分析讓人意外
龐統投奔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是劉備的首席軍師了。
龐統剛來的時候並沒有受到重視,劉備讓他去當個小縣令,龐統覺得這是大材小用,乾脆什麼事都不管,搞得民怨沸騰。
後來經過魯肅推薦,劉備才重新認識了龐統的能力。
龐統跟諸葛亮的想法完全不同。
他認為赤壁之戰後,荊州的戰略價值已經大不如前。
原因很簡單,荊州被三家瓜分,劉備只拿到了其中最窮的幾個郡,經濟價值遠不如曹操控制的南陽郡。
更要命的是,劉備的這幾個郡夾在曹操和孫權之間,隨時都有被兩面夾擊的危險。
龐統的分析相當冷靜。
他認為劉備繼續死守荊州,等於是在浪費有限的兵力和資源。
荊州這地方戰略位置重要不假,可現在的情況是,劉備既沒有足夠的實力完全控制荊州,又不能放棄已經到手的地盤,結果就是進退兩難。
與其這樣耗著,不如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攻取益州上,先把西川拿到手再說。
龐統的想法確實有道理。
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相對封閉,不像荊州那樣四戰之地。
劉備如果能夠完全控制益州,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後方基地,可以從容地制定下一步戰略。
龐統甚至建議,乾脆把荊州讓給孫權,換取孫權的支持,這樣既能解決兩家的矛盾,又能集中力量對付曹操。
關羽鎮守荊州的苦澀現實
劉備最終還是選擇了諸葛亮的方案,決定兩線作戰。
他讓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著主力攻打益州。
這個決定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關羽雖然武藝高強,忠誠可靠,可要說軍事指揮能力,實在算不上頂尖。
關羽在荊州的處境相當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