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長孫無忌一句話就把李世民給頂了回去。他沒直接說李恪不好,而是說:「晉王(李治)是嫡子,仁厚,是守成的好君主。您立太子,難道能不謹慎嗎?」
這話聽著是勸諫,實際上是赤裸裸的威脅。他提醒李世民:第一,李治是嫡子,名正言順;第二,我們這幫跟著你打天下的元老重臣,都支持李治。你敢立李恪,就得掂量掂量後果。
長孫無忌為什麼死活要反對李恪?說白了,就是兩個原因。
第一,李恪的出身是原罪。他是隋煬帝的外孫。這在講究門第出身的古代,是個巨大的政治污點。長孫無忌這幫關隴貴族集團,絕對不可能讓一個身上流著「前朝餘孽」血液的人來當皇帝,統治他們。
第二,李恪太像李世民了。他太強,太有主見。這樣的人一旦上台,長孫無忌他們這些外戚還怎麼一手遮天?而李治就不一樣了,性格軟,好控制。扶他上位,自己才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這其實就是一場豪賭,賭的是大唐的未來。一邊是自己最心愛、最能幹的兒子,一邊是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盤根錯節的功臣集團。
李世民猶豫了,他怕了。他怕自己強行立了李恪,會引發又一次「玄武門之變」,讓大唐再次陷入動盪。他是個偉大的君主,但他首先也是個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的是平衡和妥協。
最終,他妥協了。他放棄了李恪,選擇了李治。
史書記載,當李世民做出這個決定後,他召見李恪,拍著他的背,流著淚說了一些安慰的話。但我們都能想像,那眼淚里有多少無奈和不甘。他親手摺斷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的翅膀。
這,就是他悔恨的開始。
就在去年,一個關於唐代皇室研究的線上論壇里,有歷史學者就提出了一個很扎心的觀點:李世民晚年最大的錯誤,不是遠征高句麗的失敗,是在繼承人問題上的這次妥協。這次妥協,看似保住了眼前的穩定,卻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最深的伏筆。
李世民以為,自己給李恪一個親王厚祿,保他一世富貴,這事兒就算過去了。但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最信任的大舅子長孫無忌,會對他最心愛的兒子,下死手。
李世民一駕崩,長孫無忌的屠刀就揮向了李恪。他找了個謀反的由頭,把李恪給牽連了進去。這罪名,跟當年李承干一樣,但李恪比竇娥還冤。
李恪被賜死前,說了句什麼話?他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翻譯過來就是:長孫無忌你個奸賊,濫用權力,殘害忠良!如果祖宗有靈,你全家也離死不遠了!
這是一個來自地獄的詛咒。而這個詛咒,竟然成真了。
十幾年後,一個女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大唐的權力格局。她就是武則天。武則天為了掃清自己稱帝的障礙,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長孫無忌。最終,長孫無忌被逼自盡,家產抄沒,子孫流放。
不知道李世民如果在天有靈,看到這一幕會作何感想?
他為了穩定,犧牲了自己最愛的兒子李恪。結果,他託付江山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殺了他兒子。然後,他那個懦弱的、被他選中的繼承人李治,他心愛的老婆武則天,又反過來滅了長孫無忌全族,最後還改了李唐的國號。
這是一個多麼諷刺的閉環。他當初竭力避免的動盪,以一種更慘烈的方式上演了。 他死都沒想到,因為自己對仇人之女楊氏的愛,生下了一個如此優秀的兒子;更沒想到,因為對這個兒子的愛與愧,最終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讓自己所有的政治安排都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