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智囊淳于髡
最後再說一下淳于髡這個人,他其實並不是一個壞蛋,但是在前面那個情景下,他顯得有點像反派。
從淳于髡的名字就能看出來,他是個社會地位非常低的人,他名字里的那個「髡」字,是當時的一種刑罰,被施此刑罰之後會非常難看。
除了擁有一個底層的名字之外,淳于髡還是一個「贅婿」。
齊國有個傳統,由家裡的長女負責家中的祭祀,因此長女是不能外嫁的,因此就得讓丈夫嫁進來。
當然一般人肯定是不願意當「上門女婿」的,只有像淳于髡這樣的底層男子,才願意入贅。
雖然淳于髡的地位很低,但是他在齊國的地位非常高,齊國幾代君主都尊敬他,而且他還是稷下學宮裡的中流砥柱,在當時的學術界都有很高的聲望。
孟子曾與他多次辯論,荀子也曾向他請教問題,足見淳于髡在當時的地位。
當初鄒忌被齊威王拜為國相時,淳于髡非常不服氣。
他就帶著稷下學院的七十多位講師,過去找鄒忌的麻煩,與鄒忌辯論多時,最後才認可了鄒忌,讓他當上了齊國的相國。
其實淳于髡也不是對鄒忌這個人有意見,他只是擔心一個無能之人來領導齊國。
而鄒忌在與淳于髡等人的辯論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影響了之後的治國方略。
我們的老祖宗每個都很有趣,哪怕是針鋒相對的辯論,也都很有意思。
而每個學派之間的不同意見,正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針對禮法的辯論,也是在促進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