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也是個老「槓精」了,當初他在齊國的時候,就一直跟鄒忌不對付。
《鄒忌諷齊威王納諫》就在語文課本里,從這篇文章就能看出來,鄒忌還是有本事的。
但是也不知道鄒忌哪裡惹到了淳于髡,他老是擠兌人家鄒忌,多次諷刺鄒忌和齊威王。
最後齊威王受不了了,直接把他趕出了齊國。淳于髡的事我們以後再說,先說孟子的事。
孟子在當時也算是儒家領頭人物了,淳于髡表面上是去找孟子問「禮」,實則是去找茬的。
他上來就是一句:「男女之間不能有親密接觸,這是禮法嗎?」
孟子說:「這就是禮。」淳于髡見孟子進了圈套,於是就又問:「如果你的嫂子掉進水裡了,你會不會伸手拉她上來呢?」
如果孟子說要救人,那麼他的行為就是「不合禮法」,如果孟子不施以援手,那麼他就是見死不救。不管孟子救不救,都會被淳于髡責備。
但是孟子也不是吃素的,他直接走了第三條路。
孟子說:「我嫂子掉河裡了,我要是不救,那我還是人嗎?我與那豺狼有什麼區別?」
淳于髡剛要說話,孟子把他攔住了,示意自己還沒有說完。孟子接著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這是禮法。」
「但是我伸手去救我嫂子,這個叫權變,這是變通之法。」
孟子的意思是,如果在平常,我是不能與嫂子有什麼接觸的,因為這不合禮法。
但是我嫂子掉進水裡了,這屬於意外情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人要懂得變通。
淳于髡被懟得沒話說,只好又開始扯什麼國家大義,說什麼天下已經溺水,指責孟子為什麼不救助天下。
孟子直接就懟他:「想要救助天下,得用『道』來相救,嫂子掉進河裡,要伸出援手,難道你以為伸伸手就能拯救天下蒼生嗎?」
淳于髡沒話說,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來,「男女授受不親」確實是當時的禮法,但是這只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是說你碰到了就不行,而是說儘量不要碰到。
淳于髡就是錯誤地認為了這一點,才提出了這種奇怪的問題。
孟子覺得,有人掉進水裡了,馬上要出人命了,伸手去拉他當然沒問題。
但是淳于髡卻認為,在「男女授受不親」這條禮法面前,就連人命也不值一提,這便是他不知變通的地方。這件事不禁讓我想起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女子掉進河裡了,當時只有男子會人工呼吸,要不要上去救人?
一般人肯定說去救,但是現在就是有那麼一群又蠢又壞的人,說什麼「男女授受不親」,人家這個女子沒有同意,怎麼可以做出這種親密的動作?
那都是躺在地上要死的人了,還怎麼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