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晚都泡腳,哪知道腳背起了水泡,還覺得頭有點暈。」這是某位60歲患者在診室的原話。
只說了幾句,卻引出一個誤區——很多人以為泡腳越熱越好,時間越久越有效,卻不知道,這件看似養生的事,其實早就被不少人做錯了。
泡腳這事,在多數人印象里屬於「越舒服越有益」的範疇, 熱水一泡,腳底一熱,心裡一暖,似乎全身都放鬆了。
但從醫學角度看,腳只是神經、血管、皮膚的終末部位之一,任何刺激的傳導,都要經過整套循環系統的協調。
當熱刺激超過某個範圍,這种放松就不再是好事,而是一種負擔,特別是對年紀大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真正的問題出在對水溫和時間的忽視,很多人喜歡將水溫調得「熱騰騰」,泡到腳通紅才肯起身。
但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皮膚的溫度感受能力早就退化, 腳底的熱敏神經傳導速度變慢,哪怕皮膚已經接近燙傷邊緣,腦部也未必能及時發出停止信號。
這就容易造成一種錯覺:其實已經過熱,卻還感覺「不夠熱」,從而讓熱刺激持續升級,腳表皮的低溫耐受力有限,38℃\~40℃就是一條隱形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