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不是直接摔落,只是劇烈晃動,也可能導致腦部的微血管破裂。
這類悲劇並不鮮見,2021年,江蘇一位父親在超市裡同樣和孩子玩「舉高高」,孩子落地後哭了一會兒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出現嘔吐、昏迷,被送醫後確診為顱內出血,後續住院40多天才逐漸恢復意識。
2023年,武漢一位媽媽也是在家中玩耍時不慎將兩歲的女兒磕到門框,雖然外傷很小,但孩子當晚開始抽搐,檢查出腦震盪。
很多時候,家長並非惡意,只是對孩子身體脆弱程度缺乏足夠了解,他們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低估了危險遊戲帶來的代價。
除了「舉高高」,還有類似的風險動作,比如讓嬰兒趴在肩膀上突然起跳、單手拎起孩子的手臂旋轉、用力拋接、騎脖子奔跑等等,這些行為都極容易造成關節錯位、腦震盪或脊椎壓迫等傷害。
很多父母在事發初期抱有「等等看」的想法,孩子哭一下、吐一下、睡一下,都被當作正常反應看待,延誤治療時間,是另一個致命因素。
這起事件之所以令人警覺,不是因為它的罕見,而是因為它太過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