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王昌齡的想法猜測
分析詩詞的寓意肯定不能只分析單句,要結合上下文來分析,在「但使龍城飛將在」的後面,還有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是唐朝人,還是曾在著名的「開元盛世」時期生活過的唐朝人。
那會的唐朝以及唐朝軍隊,在面對挑釁的胡人部落時的做法是什麼?一定是主動打出去,而不是防守。
所以,以身為唐朝人的王昌齡的理解來說,要想「不教胡馬度陰山」,肯定是打出去把胡人部落降服或是幹掉,才是最有效的的方式。
即使到王昌齡的晚年,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可自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朝軍隊打出來的威名,不會那麼快就消失無蹤。
所以,或許王昌齡心中所想「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前提是,「龍城飛將」主動出擊,擊敗或降服了「胡馬」。
這其實從這首詩的名字就能判斷出來,它的名字叫《出塞》,什麼是「出」?就是打出去嘛。
既然主題是《出塞》,並導致「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結果,就可以結合李廣和衛青的出塞經歷來分析了。
二:李廣善守不善攻,不能《出塞》
再來談談李廣,他號稱「飛將軍」,曾長期在長城沿線的各個郡縣鎮守。
當時漢朝在長城外的大敵是匈奴,李廣鎮守的郡縣,匈奴很難打過去,如《漢書·李廣傳》中記載李廣守右北平郡時:
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這段記載是「龍城飛將」被認定是李廣的主要證據之一)
但李廣不管是在右北平郡,或是其餘郡縣,他的任務都是防守,還是被動防守,而不是進攻,或者以攻代守。
既然是被動防守,等著匈奴來攻,那就不是「不教胡馬度陰山」,反而是匈奴經常的來「度陰山」,無非是過不過得去的問題。
何況,李廣鎮守的郡縣,也無法顧及到整個陰山山脈輻射的長城沿線,從他那過不去,匈奴還能從其餘地方過。
後來的李廣有沒有參與漢武帝發起的對匈奴的戰略進攻,也就是率部出塞呢?
是有的,根據史書記載,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就在衛青偷襲龍城的那一戰中,李廣也是有率領軍隊從別的方向進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