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回望此前的決賽,全紅嬋曾在關鍵處略讓了一步,讓人感到遺憾。這種遺憾並非一次失敗,而更像是一個時代對她的試探:在強者的對壘中,何以成為真正的強者?不久前的雙人十米台決賽,她與陳芋汐並肩作戰,再度把對手壓在身後,奪得雙人冠軍。那一刻,水面下的氣息仿佛凝固,觀眾的呼吸也變得緩慢而緊繃,隨後全紅嬋的笑容又像拂過湖面的微風,帶來久違的輕鬆與欣慰。這一勝利對她來說,意義非同小可:也許是她真正意義上的大滿貫初現端倪——奧運、世界盃、世錦賽,以及全國錦標賽的冠軍,像一串珠子被重新穿起。
人民日報的筆鋒在賽後點名表揚全紅嬋,這在許多時日裡並非罕見,但在這時卻呈現出一種冷靜的公允。她不僅是奧運冠軍,更已成為一個時代對跳水的註解。若以此處的寫法和尺度去看待,也許她已經具備了在巴黎奧運會衛冕的條件,成為跳水史上被提及的名字之一。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從她在諸多重大賽事中的穩定表現、從她與搭檔在雙人項目中的默契,到她在壓力之下仍能綻放的自信,逐步堆砌起來的事實。
陳芋汐的表現同樣值得評價,她的努力與對手的光輝往往互為影照,雖說在某些回合感到自愧不如,但這並非否定她的才華。競技場上的光芒,往往來自兩人之間那種近乎鏡像的較量:你若強,我便更強;你若穩,我便更穩。這種張力,正是體育最真實的樣子,也是社會在某些日子裡最需要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