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為呂洞賓的風流艷事爭論不休時,歷史來了個大反轉。誰能想到,這位「詩酒風流」的呂洞賓,到了晚年竟成了道教北五祖之一,被後來的全真道、乃至全天下的道家信眾當作精神領袖?更不可思議的是,他不僅修煉出了劍術和金丹之道,還編著了《太乙金華宗旨》這樣的修煉精典——這本書後來流傳到西方,還成了心理學家研究「冥想練神」的重要參考書!
伏筆來了:原來,那些流傳的風流詩句,比如《題妓屏》《東都妓館壁》,是他年輕時遊走世間的寫照;而他的警世詩《警世》,卻透徹地揭示了人性的慾望陷阱。這首詩既有「二八佳人體似酥」那樣赤裸的洞察,也有「腰間仗劍斬凡夫」的提點。呂洞賓早年的放縱,正是後來立志修行的鋪墊。正所謂「不入紅塵,哪知紅塵苦?」這一切,顛覆了眾人對呂洞賓的單一認知。
不過,事情又沒那麼簡單。表面上呂洞賓成為北五祖,受人景仰,仿佛一切塵埃落定。可隨著時間流傳,各路戲曲、小說、甚至現代影視劇對他的形象再度「魔改」,原本的歷史變得撲朔迷離。有些傳說甚至讓人「啼笑皆非」:有人把呂洞賓塑造成「情場浪子」,有人誇大他「降妖伏魔」的本領。到底哪個呂洞賓才是真正的呂洞賓?戲曲里的「八仙過海」是不是填了太多的「神仙粉色」?道教人士、歷史學家、民間故事大王,誰都說自己講的才是「正宗版本」。
更讓人頭疼的是,現在有不少人就是衝著「點夢金榜」這層神話去求呂洞賓,祈求子女考學順利,全然不顧他早年多舛、百轉千回的成長經驗。流量的風口之下,呂洞賓成了各類IP爭相追捧的文化符號,可他的本意,仿佛越來越遠,越來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