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劉邦在漢中搭建高台,在漢軍眾將士或驚羨,或懷疑的目光中,將象徵大將軍身份的虎符和印綬交給了尚不滿三十歲的韓信。
韓信終於獲得了第一次展露軍事才能的機會,一個多月後,他將翻越秦嶺,還定三秦。
此刻,即便劉邦被趕入漢中,項羽依然忌憚著他的聲望和能力,為了抑制漢軍北上,項羽三分關中的秦國故土,將章邯、董翳、司馬欣這三位歸降的秦國舊將封為雍王、翟王、塞王。
之後,項羽命他們扼守秦嶺,將劉邦圍困於漢中。
劉邦原本採用張良的計策,入漢中後積蓄力量,休養生息,然後緩圖東出。然韓信卻持不同意見,他認為此時正是最好的時機,事不宜遲。
韓信認為,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所到之處動輒屠城殺降,雖然稱霸天下,但民心已失。
劉邦先入咸陽,應為關中之王,狂劉邦廢秦之苛法,約定三章,關中民心盡歸劉邦,而非章邯、董翳,司馬欣三將。
秦嶺綿延八百里,山勢險峻,崎嶇難行,是重要的軍事屏障。想要越過秦嶺入關中,只有五條棧道可走,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和祁山道。
公元前206年秋天,為了替劉邦拿回關中地區,韓信準備率軍穿越秦嶺。當時,關中三王之首的雍王章邯曾滅陳勝、誅項梁,在巨鹿與項羽相持半年之久,是大秦最後的將星。
作為秦朝舊臣,他對關中和漢中的地形了如指掌,無論漢軍走哪條道入關中,章邯都只要派遣主力軍守株待兔,就可將其一網打盡。
更何況,劉邦在入漢中的時候,聽取張良的建議燒毀了棧道,重修棧道需要時間,這於章邯而言,他有足夠的時間布下天羅地網,靜等漢軍前來。
然而,韓信似乎也洞悉了章邯的意圖,於是派出一股士兵開始修建棧道迷惑章邯,就在章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又派出士兵進攻隴西,而後子午道等四條棧道都出現了漢軍的蹤跡。
韓信的策略是放出四面煙霧,實則三路出擊,這也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由來。
當時,漢軍的主力在哪條棧道上,哪裡才是楚軍主攻的方向,面對散播在戰場各處的漢軍,任是老謀深算的章邯也猜不透韓信的計謀。
此刻,他要麼選擇分散兵力四處布防,要麼帶著手下疲於奔命,但最終結果都是顧此失彼,原本是大局在握,現在知網的人卻成了韓信,章邯則成了網中的人。
韓信靈活調度,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逐個擊破,可謂是第一代運動戰大師。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
不久後,士兵來報,漢軍兵臨陳倉。章邯認為,陳倉有重兵駐守,後有司馬欣和董翳支援,於是立馬回防,企圖將漢軍逐出關中。
但是,漢軍並未在陳倉多加停留,等待與章邯決戰。兵臨城下的韓信只留下小部分軍隊留守,然後豎起漢王劉邦的大旗,率軍直奔秦朝舊都咸陽而去。
得知漢王的軍隊重返關中,感恩戴德的關中百姓簞食壺漿以迎漢軍,一時間章邯反倒成了孤軍之勢。
在韓信的建議下,劉邦申軍法,任用天下武勇,獎勵有功之將,建立了一套獎懲完備的軍功受爵制,從此以後,漢軍將士在戰場上英勇無比,戰鬥力堪比當年橫掃六合的秦軍。
在韓信的戰術奇謀和漢軍強大的戰鬥力的雙重壓制下,章邯腹背受敵,屢戰屢敗,不得不退守廢丘。
之後,韓信迅速抓住戰機,轉而攻打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彼此失去了呼應的兩人眼見大勢已去,不戰而降。一年後,困守廢丘的一代名將章邯自刎而死。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韓信便還定三秦,收復漢中,成為了軍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成功,這時韓信軍事生涯的起點,也為奪取天下的楚漢之爭拉開了大幕。
佇立在咸陽的廢墟之上,韓信遠眺山河,緊握著腰間的背劍,曾經熟讀的兵書有了用武之地,他為亂世開太平的理想終於實現了。
不久之後,韓信便將北上開闢第二戰線,他終於要直面那個曾經對他不屑一顧的西楚霸王項羽,利刃已然出鞘,他要繼續書寫自己的軍事傳奇。
韓信協助劉邦穩固漢之後,很快就接到了新的命令,從關中攻擊西魏,為楚漢之爭開闢第二戰場。
之所以被稱為第二戰場,是因為此時劉邦和項羽兩軍的主力正對峙於滎陽鴻溝的東西兩岸。鴻溝是一條連接這黃河和淮河的古運河,在滎陽境內分割出了歷史上的楚河漢界。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困於鴻溝西岸的劉邦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韓信的身上,而破除僵局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攻滅西魏。
西魏地處如今的山西西南部一帶,與關中隔黃河而望,位於滎陽戰場的大後方,西魏此時的掌權者魏豹屯兵十萬,隨時可能背刺漢軍。
此時,韓信的主力部隊已經被劉邦調走支援前線,導致韓信只能用剩下的兩萬軍隊拔除這根劉邦的眼中釘。
黃河對岸,得知消息的魏豹大軍已經陳兵蒲津渡,若是漢軍貿然渡河,必然會遭到迎頭痛擊。
面對守株待兔的魏軍,韓信先是派遣騎將軍灌嬰在蒲津渡對岸陳列船隻,開始演練舟船停靠,大有渡河之意。
魏軍見狀,絲毫不敢鬆懈,抽調主力,逐步集結,一場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眼看魏軍主力已被調動,韓信又派遣曹參咋上游的夏陽用木罌製作木筏,將漢軍的主力悄悄送到對岸,直搗魏軍後方陣營。
此時的魏豹還在安邑城中以逸待勞,沒想到韓信突然兵臨城下,毫無準備的魏豹只好出城投降。
僅用了一個月時間,韓信就指揮兩萬漢軍將西魏這個國家從地圖上抹去,這也是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聲東擊西。
韓信平定西魏後,立刻上書請求劉邦增派精兵數萬,繼續東擴,試圖掃平趙、代、燕、齊等國,與劉邦會師滎陽。
劉邦接到韓信的書信後,在焦灼的戰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他立即東挪西湊。給韓信調撥了三萬漢軍,並派遣前趙國將領張耳與韓信同行。
然而,韓信雖擴充了兵力,但其中的大多數士兵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這東拼西湊的三萬大軍在旁人眼裡不過是驅市人而戰。
但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在韓信的指揮下一舉殲滅了代國,隨後取道井陘,劍峰直指太行山東麓的趙國。
此刻,趙軍統帥陳餘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韓信的五萬烏合之眾遠敵不過自己的二十萬雄兵。李左車得知消息後,打算領兵三萬,繞後突襲,斷韓信的糧草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