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廣西剿匪。
二是山東、河南遭受旱災,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朝廷急需賑災。
三是大清官員們的俸祿還沒有發放。
為何說是棘手的問題呢?是因為大清的國庫中,已經拿不出銀子了。在這三項急需解決的工作中,銀庫的銀子只能解決其中兩項。
咸豐皇帝才登基,拿不定主意,他召集大臣商議,看如何解決?
大臣們的意見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非常油滑,認為皇上要求大家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切遵照皇帝的命令來進行。
第二種認為先把官員們的俸祿發放了,因為官員們是大清的基礎,只有讓大家生活好了,才有精力去工作,也才能去剿匪和賑災。
當一個人的讀多了,內心修煉到一定境界,也就是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光明」的境界時,自然就能讀懂他人的內心。
咸豐皇帝真正的想法,是希望緩發官員們的俸祿,把有限的銀兩用於剿匪和賑災。
咸豐皇帝才坐上龍椅,根基不穩,他之所以不說出來,就是不希望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咸豐皇帝需要一個能明白他心思的大臣站出來提建議。
曾國藩深諳人心,他主動站出來提建議:一是剿匪和賑災同時進行;二是官員們的俸祿緩發。
咸豐皇帝順水推舟,認為曾國藩的建議很好,要大家遵照執行。
曾國藩雖然遭到官員們的怨恨,卻順利得到咸豐皇帝器重。
這一切,都是曾國藩通過讀書後,獲得的智慧,他知道升遷不僅有規律,要想得到領導的器重,還必須對領導有忠誠的手段。
書讀多了,並能潛心修煉自己的內心,逆天改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也是曾國藩為何要弟弟曾國葆堅持讀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