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詠儀版孝莊。圖源:影視劇照
1643年,皇太極在清軍入關前夕猝死,死前並未指定繼承人。這使得大清皇位繼承人,成為八旗內部爭奪的焦點。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是由孝莊的兒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順治帝)繼位。一些史學家據此認為,孝莊母子成為最終的贏家,說明孝莊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施展了手腕,不愧是個厲害角色。有些人則繼續在她的緋聞上做文章,猜測她與同樣30歲出頭的皇太極之弟、皇位有力競爭者多爾袞產生了感情,並通過感情攻勢讓多爾袞退出皇位爭奪,轉而支持年幼的福臨繼位。
然而,歷史的真相是怎樣呢?
由於孝莊身處後宮,加上入關前滿洲皇室對後宮干政的排斥,這一時期關於孝莊的史料幾乎為零。
從當時的八旗制度來看,各旗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會推舉自己的旗主為皇位繼承人,各方勢力平衡不下,以致皇太極死後6天,八旗旗主都開不了會,無法決定繼承人。最後只能採取折中方案,讓劍拔弩張的內部權斗緩和下來。
根據已故清史學家商鴻逵分析,皇太極死後,他的第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都正當盛年,而且得到各自所主旗的擁戴,故兩人為了皇位相爭不下。
豪格有皇太極生前自將的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持,多爾袞則有兩白旗的支持,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勢力最弱,因此,擁有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代善是皇太極之兄,早年有資格與皇太極爭皇位而推讓不爭,這使得他的威望極高。當代善的兒子跟他說,「眾人已定議立睿王(多爾袞)」,代善只是「嘿嘿」了兩聲,不置可否。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得到多數旗主、大臣的支持,遂退而求其次,轉而在皇太極的兒子中選擇年幼的福臨繼位。這個提案,可謂一箭三雕:一是選皇太極的兒子,代表了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利益,他們不會反對;二是以皇太極的幼子,來逼迫其長子豪格退出帝位爭奪;三是幼主繼位需要攝政,多爾袞可以進一步謀求攝政王之位。
果然,這個折中方案一提出來,就得到廣泛歡迎。福臨幸運地被揀選中,成為大清入關的第一任皇帝。
但皇太極一生總共有11個兒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被選中呢?這難道真的如人們所說,是福臨之母孝莊與多爾袞發展感情促成的結果嗎?
很遺憾,真實的歷史並不能滿足你的八卦欲。
細究皇太極的11個兒子,除去長子豪格和當時已去世的二子、三子、八子,以及由庶妃所生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真正有資格成為嗣君的「五宮」后妃之子只有兩個:孝莊所生的九子福臨,麟趾宮貴妃所生的十一子。
然而,麟趾宮貴妃的身份比較尷尬,她本來是滿洲的政敵——察哈爾蒙古林丹汗的妃子,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潰後,她作為戰利品被皇太極納入後宮。基於這樣的身份,她的兒子很難獲得各旗旗主的認同。
所以到最後,也就只有福臨是唯一的合適人選。
可見,福臨繼承大統這件事,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結果,孝莊並沒有也不可能出力。
人們在讚頌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將他/她的所有過往經歷加以重構,要麼高大化,要麼神化。孝莊被一些史學家想當然地認為在兒子繼位過程中施展了不凡的謀略,正是這一歷史書寫定律的體現。但其實沒必要如此,一個人的偉大,並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偉大,只要在某個時段,甚至某個時刻彰顯偉大,這就足夠了。
如實地寫出他們在偉大之前的無能或無力,並不會損害一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相反,會讓這個人物更加真實。
即便在孝莊以皇太后身份進駐紫禁城後,很長時間內,她仍然沒有太大的作為。
多爾袞攝政的7年間,這名政治、軍事強人取得大清統一大業的一系列勝利,個人的威望和權勢隨之抬升,封號也從「叔父攝政王」一路提到了「皇父攝政王」。他將政治對手豪格幽禁致死,將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羅織成罪。
多爾袞權傾天下,實際上已是大清皇權的唯一代理人。
在這7年間,孝莊被迫與年幼的福臨分宮而居。這顯然是多爾袞防止孝莊利用皇帝干政的一個舉措,但孝莊母子無力反抗,唯有隱忍順從。
也就是在多爾袞生命的最後一年,順治七年(1650年),江南傳出了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緋聞。迄今,史學界關於這件事,尚未達成最終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疑案。
緋聞源於南明反清鬥士張煌言那一年所寫的一首詩:
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詩里說的是孝莊太后住所慈寧宮舉辦婚禮的場景,人們由此相信這是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證據。另外的證據則包括:
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說明孝莊下嫁了,順治才稱其為「皇父」;
滿族入關前,尚有弟娶寡嫂的婚俗,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也不稀奇。
這一連串證據,幾乎把孝莊下嫁之事坐實了。連清史名家商鴻逵都認為,「孝莊曾和多爾袞結婚,這件事固然缺乏確證,然蛛絲馬跡也有可尋」,並說若果有此事,正好說明孝莊為了兒子的皇位安全,能夠隨機應變,是政治手腕高明的表現。
但是,孟森、鄭天挺等著名歷史學家則認定孝莊下嫁緋聞純屬子虛烏有。他們指出,張煌言是反清志士,詩據傳聞而嘲諷清朝亂倫,並不能作為歷史證據。順治尊多爾袞為「皇父」,類似於古代「尚父」的尊稱,也不是順治認父的證據。
其實,我們從一些歷史的細節,可以論證孝莊並未下嫁。史載,孝莊居住的慈寧宮遲至順治十年(1653年)才修葺完畢,這之後,她才搬進去住,而此時多爾袞已死去3年,可見張煌言所說的慈寧宮大婚的情景純屬虛構。
有一種可能性是,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正月強娶了豪格的遺孀,而這樁婚事傳至張煌言所在的浙東,早已變形成多爾袞娶皇太后的緋聞了。張煌言未加求證,根據傳言就寫出了孝莊太后下嫁的詩歌,用以嘲諷清朝。這或許是最逼近真相的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