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開始鑽研西方的政治學說,嘗試理解為何同樣的文化背景下,日本能成功變革,而中國卻仍在泥潭中掙扎。
他甚至開始撰寫自己的見解,主張廢除科舉,建立一套真正能選拔有能力之人的制度。
他的思想,漸漸在家族中引起了不安,有一次,父親在家中設宴,邀請一眾同僚商討時局,酒過三巡,一位官員感慨道:「天下已定,我們只需守成,不必操心變革之事。」
聽到這話,年僅十四歲的譚嗣同忍不住插嘴道:「若天下真已太平,為何百姓仍苦?為何洋人仍步步緊逼?為何日本變強,而我大清卻一日不如一日?」
滿座皆驚,一時間鴉雀無聲,父親臉色鐵青,急忙讓他退下,但這句話,卻在眾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自此,譚嗣同的路,便與那些醉心仕途的世家子弟截然不同,他不再幻想憑藉科舉入仕,而是暗下決心,要尋找一條真正能救國的道路。
維新先鋒
後來,甲午戰爭的慘敗,終於讓部分清廷高層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光緒帝決意進行變法,尋求變革之路。
可清朝幾百年的封建體系早已根深蒂固,維新派註定會遭遇重重阻礙,但譚嗣同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
他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多次上書,力主改革,倡導設立新式學堂、推廣西學、改革官制、裁撤冗官、振興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