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平江東之戰
公元210年,36歲的周瑜突然病死了。
在戰亂頻發、人均壽命頗低的三國時代,周瑜的英年早逝乍看上去似乎也很合理。但細究之後,卻發現有頗多詭異之處。
此前,孫權才從荊州前線返回京口,向孫權再一次闡述自己拿下益州的戰略構想: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
但來的時候好好的,回去的路上就出問題了:
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在回去路上突然染上奇怪的重病,前一天還在想辦法治療,第二天就感覺自己不行了,然後就上表給孫權交代後事。
考慮到周瑜一直是行軍打仗,身體素質肯定很好。那麼突然染病,二三天就去世,這不禁讓人感到蹊蹺。
此外,周瑜死後,孫權的態度也令人疑惑。
在上表中,周瑜除了說明自己嚴重的病情外,還提到要向邊境派遣良將,推薦魯肅接替他的職務,並強調要防範曹操和劉備兩方勢力。
臨死還如此公忠體國,照說孫權還不得撫恤一下周瑜家人,並重用周家子弟?
但事實上並沒有。
周瑜長子周循早死,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廬陵郡。在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綜等人一再上表請求下,孫權才勉強同意赦免周胤。可好巧不巧,赦書剛下,周胤卻神秘地病死於徙所,「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後來全綜表舉周瑜的侄子周護當將軍,孫權也沒有同意。
周瑜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他隨孫策平定江東,輔佐孫權站穩腳跟,並親率吳軍大敗曹軍於赤壁,為東吳立下了赫赫戰功。孫權稱帝後,對公卿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可對東吳如此重要之人,為何落得如此結局呢?周瑜之死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不得不提到周瑜在死前對孫權提出的戰略:
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
正是這個戰略,同時影響到了魏蜀吳三方的利益。孫權擔憂其功高蓋主成為權臣,劉備則憂慮益州不保,而曹操則擔心其打亂了自己南征部署。
於是周瑜無意中陷入魏蜀吳三方的聯手絞殺之局中。
外親內疏的「總角之好」
總角之好,是指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源,便是孫策與周瑜的友誼。
周瑜出身世家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
公元189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徙家於廬江郡舒縣,孫堅長子孫策與周瑜同歲,兩人情趣相投,關係很好。周瑜把家裡的一部分住宅讓給孫策,還經常以財力對他進行幫助。而孫策得周瑜之助,混進了當地士大夫的朋友圈。
這份友誼一直維持到孫策發起平江東之戰的時候。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或許是因為少年友誼,周瑜帶著軍隊鼎力相助,以至於孫策將周瑜視為重要的左膀右臂:「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但在江東,孫策漸漸跑偏。他擊破劉繇,敗嚴白虎,會戰王朗。如果說嚴白虎是山賊,討伐他理所應當,可孫策討伐的王朗任職會稽太守,是東漢朝廷的官員。而劉繇則是東漢的宗室大臣,任職揚州牧、振武將軍。這種攻打朝廷官員、宗室大臣的行為,在世家大族眼中就不免被視為大逆不道了。於是周瑜對孫策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由孫策對周瑜的安排便可知一二。
逼走劉繇後,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我用這支隊伍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你回去鎮守丹陽吧。」
周瑜開始被孫策當作左膀右臂,而如今不讓其參與中樞事務,反而要將其派往外地。周瑜地位跳水式下滑的背後,是他和孫策的信任危機。
孫策轉而重用淮泗集團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張昭。孫策對張昭委以重任,「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此外孫策遇襲將死前,將身後事託孤給了張昭而非周瑜。
策臨亡,以弟權托昭。
這便明顯地反映出孫策對周瑜的疏遠。
孫策平江東之戰
周瑜的崛起
孫權接手江東時只有十九歲,主少國疑。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這種狀態很危險。孫策死後,孫權的叔叔孫暠曾率領軍隊弔唁,試圖奪權。在虞翻的勸說下,孫暠最終選擇了退兵。
周瑜走上前台,他帶兵前去支持孫權,擁護其坐穩主君之位。
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若沒有赤壁之戰,周瑜或許還能和張昭形成某種均勢,大家各自安好。
但赤壁之戰改變了周瑜的地位。
他在東吳已是功高蓋主。
他以東吳三軍統帥的身份執掌兵權已使孫權頗感威脅,防止周瑜繼續坐大,便成了孫權的燃眉之急。
赤壁之戰,周瑜請求調撥五萬軍隊抗擊曹軍,孫權僅撥了三萬人不說,還安排了素來與周瑜不和的程普為副都督,分走了周瑜一半兵馬。「各領萬人,與備俱進」。
可見孫權對周瑜的防備心有多強?!
但這種制約治標不治本,赤壁之戰後,周瑜的威望到達了頂峰。
而後又在赤壁大戰中擊敗曹操,奪取了江陵重鎮,在軍中威望甚至有超過孫權的勢頭,「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此時孫權想要制裁孫權還有些乏力,他需要藉助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