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朝廷不久後頒布了大赦令,竇建德得以重返故里。然而,等待他的卻是一個悲傷的消息:他的父親因為思子成疾,已經撒手人寰。竇建德強忍悲痛,為父親操辦了葬禮。令人感動的是,當地鄉親念及竇建德往日的恩德,紛紛前來弔唁,送葬的隊伍竟然超過了千人。許多人還想要給竇建德送禮作為帛金,但被他婉言謝絕了。這一幕充分體現了竇建德在鄉里的威望和百姓對他的愛戴。
竇建德的人生轉折點出現在隋煬帝大業七年。當時,朝廷下令徵兵討伐高句麗。這本是國家大事,但卻恰逢山東地區遭遇嚴重水災,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朝廷不顧民間疾苦,仍然強行徵兵,引發了廣泛的不滿。
一個名叫孫安祖的百姓,家產被洪水沖走,妻兒也因飢餓而死,卻仍被朝廷徵召入伍。孫安祖悲憤交加,一怒之下殺死了縣令。在四處逃竄時,他聽說附近有個賢德的竇建德,便決定投靠他。
此時的竇建德因為能力出眾,已經被任命為百戶長,負責徵兵工作。但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對朝廷的不作為感到憤怒。在聽聞孫安祖的遭遇後,竇建德下定決心,要為百姓做些什麼。他與孫安祖一拍即合,決定落草為寇,建立自己的隊伍。
竇建德起兵之初,並無稱王稱帝之心,只是想要保護百姓,給他們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然而,官府卻將他視為叛逆,不僅派兵圍剿,還殘忍地殺害了竇建德的妻兒父母。這一殘酷的打擊讓竇建德痛不欲生,但也堅定了他反抗暴政的決心。
為了壯大力量,竇建德帶領部眾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領袖高仕達。然而不久之後,高仕達因輕敵戰死,竇建德臨危受命,接管了高仕達的全部隊伍。在朝廷的圍追堵截下,竇建德帶領部眾奮起反擊,不僅沒有被剿滅,反而越戰越勇,隊伍不斷壯大。
就這樣,竇建德從一個普通的里長,成長為了一支起義軍的領袖。他的才能、勇氣和對百姓的同情,使他在短時間內贏得了眾多追隨者。當朝廷意識到竇建德的威脅時,他的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可以與朝廷正規軍抗衡的強大力量。
崛起之路:從落草為寇到稱王稱帝
竇建德接管高仕達的部眾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朝廷大軍四面圍剿,糧草補給困難,士氣低落。然而,竇建德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魄力。他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戰術,不斷挫敗朝廷大軍的進攻,同時積極拉攏其他起義勢力,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在一次關鍵戰役中,竇建德率軍突破重圍,攻占了戰略要地饒陽。這次勝利不僅為他贏得了大量物資和兵力,更重要的是樹立了他在起義軍中的威望。隨後,竇建德乘勝追擊,連下數城,勢力範圍迅速擴大到整個河北地區。
竇建德的軍事才能不僅體現在戰場上,更體現在他的用人之道上。他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將一批有能力的將領提拔到重要崗位。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徐圓朗和王伯當。徐圓朗是一位精通兵法的謀士,為竇建德出謀劃策;王伯當則是一員勇將,多次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這兩人的加入,大大增強了竇建德軍隊的戰鬥力。
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竇建德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在攻下的城池中設立各級行政機構,任命官員,制定法令。這些措施不僅鞏固了他的統治,也為日後建立國家奠定了基礎。
竇建德的仁政很快傳遍了整個河北地區。許多原本對起義軍心存疑慮的百姓和地方勢力,紛紛投靠到竇建德麾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隋朝名將張須陀的投靠。張須陀不僅帶來了精銳部隊,更為竇建德提供了寶貴的軍事經驗和政治智慧。
公元617年,竇建德在攻下樂壽後,決定在此建都稱帝,國號夏。這一決定標誌著竇建德從一個起義軍領袖正式轉變為一國之君。建都儀式上,竇建德發表了著名的即位詔書,宣布要"與民休息,共享太平",贏得了民眾的熱烈擁護。
然而,稱帝並不意味著竇建德就此安享太平。相反,這只是他更艱巨挑戰的開始。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像竇建德這樣的割據勢力不在少數。其中最強大的莫過於關中的李淵和江淮的王世充。